揭秘“双十二事变”: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事件
历史中的“双十二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也被称为“西安事变”或“双十二兵谏”。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还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1936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时期。国内方面,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主要精力用于围剿中国我党领导的红军,而忽视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威胁。这导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国际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后,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机日益严重,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首的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成为了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力量。他们深感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决心采取行动迫使蒋介石改变政策,共同抗日。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结束了长达两年的长征。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使他们看到了中国我党领导的红军是一支抗日的可靠力量。他们开始与红军秘密接触,探讨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问题。同时,他们也加强了与全国各界抗日力量的联系,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过多次协商和准备,张学良和杨虎城决定在1936年12月12日采取军事行动,扣押蒋介石及其随行人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这一行动得到了红军和西北各界抗日力量的支持和响应。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包围了华清池,扣押了正在此处度假的蒋介石。同时,他们还扣押了随行的国民党军政要员以及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等人。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和杨虎城立即通电全国,揭露了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八项主张。他们还通电邀请中国我党派遣代表来西安共商大计。
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反响强烈。南京国民政府迅速作出反应,一方面宣布西安为“叛乱区域”,进行军事讨伐;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求和平解决事变的途径。国际社会也对事变表示了关注,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大国纷纷发表声明,呼吁和平解决事变,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中国我党的积极努力下,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保安召开会议,决定派周恩来等前往西安参加谈判。在周恩来的努力和斡旋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南京国民政府达成了初步协议。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并在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陪同下返回南京。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它迫使蒋介石政府停止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其次,它提高了中国我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我党在抗日战争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它还促进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我党积极推动国共合作抗日的进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关头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为我们今天处理国内外事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应该摒弃个人恩怨和党派分歧,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我们应该坚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双十二事变”即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它迫使蒋介石政府停止了内战、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促进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上一篇: 如何提高自己的行动速度?
- 下一篇: 如何高效兑换联通积分换话费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11/23
-
11/23
-
11/23
-
11/23
-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