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匡衡凿壁借光:原文、翻译与详细注释全解析

时间:2024-11-09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匡衡凿壁借光:原文、翻译与详细注释全解析 1

原文:

匡衡凿壁借光:原文、翻译与详细注释全解析 2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匡衡凿壁借光:原文、翻译与详细注释全解析 3

译文:

匡衡,字稚圭,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经学家。他勤奋好学,但因为家境贫寒,无法购买蜡烛来照明读书。他的邻居家虽然有灯烛,但光亮无法照到他家。于是,匡衡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通过这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以此照在书上进行阅读

在他的家乡,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境殷实,藏书丰富。匡衡听说后,决定到文家去做雇工,而且不要求任何报酬。文家主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匡衡为什么要这样做。匡衡回答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文家主人听后,深受感动,便答应把书借给匡衡阅读。于是,匡衡通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

匡衡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擅长讲解《诗经》。当时的人们都说,如果要听《诗经》讲解,就得找匡鼎来。匡鼎是匡衡的小名,每当他讲解《诗经》时,总能引人入胜,让人听得津津有味。人们对他既敬畏又佩服,凡是听过他讲解《诗经》的人,无不眉开眼笑,心情愉悦。

在匡衡的家乡,也有一些人喜欢谈论《诗经》。每当匡衡遇到这样的人,他就会主动与他们交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这些人常常被匡衡的学识和见解所折服,甚至有些人羞愧难当,只好匆匆离去。匡衡见状,会追上他们,诚恳地说:“先生请留步,让我们再一起探讨一下刚才的话题。”然而,这些人往往自愧不如,说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然后便匆匆离去,不再返回。

注释:

匡衡:西汉时期的经学家,元帝时曾官至丞相。他学识渊博,对《诗经》等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逮:及,达到。这里指烛光无法照到匡衡的家里。

穿壁:在墙壁上打洞。匡衡通过凿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以此进行阅读。

邑人:同乡人。这里指匡衡家乡的人。

文不识:人名。这里并不是说他不识字,而是他的本名。他是匡衡家乡的一个大户人家,家境殷实,藏书丰富。

与:帮助。这里指匡衡到文家做雇工,帮助文家做事。

佣作:指做雇工。匡衡为了读书,不惜到文家做雇工,以此换取读书的机会。

偿:报酬。匡衡在文家做雇工时,并不要求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够得到文家的书来阅读。

怪:感到奇怪。文家主人对匡衡不要报酬的行为感到不解和惊讶。

愿:希望。匡衡对文家主人说,他希望能够得到文家的书来阅读。

资给:借,资助。文家主人被匡衡的求学精神所感动,便答应把书借给他阅读。

遂:于是,就。匡衡通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

鼎:小名。这里指匡衡的小名叫匡鼎。当时的人们对他的学识和讲解能力非常敬佩,因此常常用“匡鼎”来称呼他。

解颐:指开颜欢笑。这里形容匡衡讲解《诗经》时能够引人入胜,让人听得眉开眼笑。

挫服:指被折服,感到羞愧难当。这里形容匡衡的学识和见解让家乡的一些人感到自愧不如。

倒屣:指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这里形容那些被匡衡折服的人匆匆离去时的狼狈样子。

更理前论:指再次探讨刚才的话题。匡衡对学问的追求非常执着,即使被人驳斥或质疑,他也会诚恳地请对方留下来一起探讨。

穷矣:指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这里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