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建筑大师贝聿铭:他的传奇人生与不朽作品
贝聿铭,这位在2019年以102岁高龄安详辞世的建筑师,无疑是现代建筑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华人建筑师之一。他的生涯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他的作品则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全球的建筑版图上。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原籍浙江兰溪,祖籍江苏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他的家庭渊源深厚,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母亲庄氏则是清朝国子监祭酒的后代。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为贝聿铭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贝聿铭的中学时期是在上海度过的,这里不仅让他接触到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还让他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影成了他获得信息和启发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影片中轻松、愉悦的美国校园生活令他十分向往。这种向往,也促使他在1935年,18岁的年纪,就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
贝聿铭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最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院学习,然而,他对当时过于传统保守的宾大建筑系颇为失望,仅仅两周之后就转到了麻省理工学院,转专业改学工程。然而,在麻省理工,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讲,被贝聿铭称为“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这次演讲,不仅让他对现代主义建筑有了深刻的认识,还激发了他对建筑设计的热情。
1940年,贝聿铭于麻省理工大学毕业,并在1942年到哈佛大学追随格罗皮乌斯学习,之后又进入哈佛研究生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贝聿铭有两位良师益友,其一便是格罗皮乌斯,他将建筑与相关学科融合的包豪斯教育理念,以及注重合理性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贝聿铭。另一位则是马塞尔·布劳耶,他对光有着浓厚的兴趣,这让贝聿铭对光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认识到了光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从那以后,贝聿铭将光视为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也因此获得了“光线魔术师”的美誉。
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以及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贝聿铭卓越的建筑设计才能,还体现了他对光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其中,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贝聿铭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设计。1983年,贝聿铭应法国总统密特朗之邀参与卢浮宫重建。他提出在卢浮宫外放置一座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立即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指责这个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是一个庞大的、破坏性十足的装置。甚至有人发起了“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的运动。然而,贝聿铭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与法国人一起对所有设计方案都进行了论证。最终,金字塔方案以其简明、有力的特点赢得了胜利。如今,这座玻璃金字塔已经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除了卢浮宫金字塔外,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这座博物馆位于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选址之初就引发了争议。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的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古建筑群的完整性。然而,贝聿铭并没有理会这些指责,他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为博物馆制订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通过借景与映衬,使得新旧园景笔断意连,最终赢得了肯定。这座博物馆不仅展现了贝聿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还成为了他晚年设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不仅有着辉煌的成就,也有着无数的挑战和争议。然而,他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他曾经说过:“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的效果的美感。”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坚持,让他在建筑界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尊敬。
他曾荣获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以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其中,1983年获得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可以说是他生涯的巅峰。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自满或怠惰,后期作品持续
- 上一篇: 《天使的翅膀》原唱是谁
- 下一篇: 学生头怎样扎才更好看?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12/25
-
12/25
-
12/25
-
12/25
-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