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古诗全文详解,速来围观!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主席于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壮丽的辞藻,全面描绘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下将从创作背景、诗意解析、艺术特色以及主题思想等多维度对《七律·长征》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身实力,同时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中,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跋山涉水,历经十一个省,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这一人类史上的伟大壮举,不仅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也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5年9月,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主席触景生情,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以表达对红军战士的崇高敬意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二、诗意解析
《七律·长征》全诗共八句,以精炼之笔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同时也深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其中,“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展现了红军战士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无畏态度;“万水千山只等闲”则进一步强调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蔑视和从容应对的心态。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通过描绘五岭和乌蒙山的雄伟壮观,以及红军战士在它们面前的渺小和从容,进一步突出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其中,“腾”和“走”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山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和英勇形象。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则通过描写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险峻以及红军战士的英勇战斗,进一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中,“暖”和“寒”两个形容词的对比运用,既描绘了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艰苦,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态度和英勇精神。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则是对全诗情感的升华和总结。红军战士在历经艰难险阻后,终于翻越了千里岷山,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此时,他们个个笑逐颜开,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三、艺术特色
《七律·长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境界浩大,气象阔远。全诗以红军长征为背景,描绘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英勇奋斗和革命豪情。这种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宏伟的革命主题,使得全诗具有了一种境界浩大、气象阔远的艺术效果。
2. 意境雄浑,气势磅礴。全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和英勇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使得全诗意境雄浑、气势磅礴。
3. 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全诗情感充沛、激情四溢,诗人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和英勇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使得全诗构思奇伟、独具匠心。
4. 对仗工整,用词精当。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同时,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和锤炼,使得全诗用词精当、语言优美。
四、主题思想
《七律·长征》的主题思想是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通过对红军长征历程的描绘和红军战士革命精神的赞美,展现了中国我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在艰苦环境中的英勇奋斗和革命豪情。同时,全诗
- 上一篇: 别人说“哟西”时,如何幽默地回复?
- 下一篇: 家常炒面简单易学的做法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11/27
-
11/27
-
11/27
-
11/27
-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