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曹刿论战精简译文,速览!

时间:2024-11-05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曹刿论战》简短翻译如下:

曹刿论战精简译文,速览! 1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一定)不敢夸大数目虚报,一定按照实话报告神。”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曹刿论战精简译文,速览! 2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曹刿论战精简译文,速览! 3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在哪里。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在古代君主及大诸侯的旌旗上绘有龙凤图案,称“龙旂”“凤旂”,因此“旂靡”意即“旂旗倒下”。“辙乱”说明战车进退失据,失去章法,亦是败阵之象。曹刿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观察得细致入微,判断准确,所以能够依据鲁军能一鼓作气而胜、齐军再衰三竭而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指挥,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曹刿在战前提出的“民从”和战时采用的“一鼓作气”及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正确作战方针,是对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上的旧军事思想的扬弃,它表明当时的一些军事家已开始注意从实际出发,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战争现象。曹刿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齐桓公,主要是由于他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政治和军事条件,确认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选择了“以吾所欲,攻敌所必救”的正确的进军路线,并且巧妙地利用了齐军士气衰竭、阵形混乱的有利条件发起反攻,因此能够以弱胜强,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

此外,曹刿还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他强调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这一思想不仅在军事上具有积极意义,在政治上也闪烁着民本思想的光芒。他之所以重视民心,是因为他看到了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基础。民心所向,是军队胜利的根本保证;失掉民心,则预示着战争的失败。

在这篇文章中,曹刿的形象非常鲜明。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能够在关键时刻提出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建议。同时,他也是一个深谋远虑、善于观察和分析的人,能够准确地判断敌情和形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此外,他还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能够在战斗中保持冷静和果敢,为鲁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鲁庄公的形象则相对较为平淡。他虽然作为一国之君,但在战争中却显得有些被动和缺乏主见。他完全听从了曹刿的建议和指挥,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决策能力。不过,他能够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信任和支持曹刿,这也是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可贵之处。

总的来说,《曹刿论战》简短翻译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智慧和策略,也揭示了民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曹刿和鲁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