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的注释与译文详解
《忆江南》注释与译文深度解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通过对江南景色的深情回忆,展现了诗人对昔日美好时光的眷恋与赞叹。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对《忆江南》的注释与译文内容的详细解析。
原文及注释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注释
1.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2. 谙(ān):熟悉。
3.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4.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5.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赏析
诗歌结构
《忆江南》全词五句,开篇即赞叹“江南好”,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接着,“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熟悉和怀念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亲身经历和体验。随后,诗人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绘了江南春景的美丽和动人。
语言特色
白居易的诗歌以语言平易通俗著称,这首《忆江南》也不例外。全词语言明丽如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映衬手法,将江南春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如“日出江花红胜火”,以火红的花朵比喻江花的红艳,再通过“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将碧绿的江水与蓝草相比,使得色彩更加鲜明、生动。
意境深远
《忆江南》不仅是一首描绘江南春景的诗,更是一首寄托了诗人深厚情感的词。诗人在洛阳写下这首词,回忆起自己曾经在江南的美好时光,不禁对江南春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和怀念。词中的“忆”字和“旧曾谙”三字,不仅点明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熟悉和怀念,更表达了诗人对江南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情感真挚
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词时,已经六十七岁高龄,距离他离开江南已经过去了十二年。然而,江南的美景和那段美好的时光仍然在他心中栩栩如生。词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情和眷恋。他通过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江南的无限怀念和向往。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全词充满了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艺术手法
1. 比喻与映衬
诗人在描绘江南春景时,巧妙运用了比喻和映衬的手法。如“日出江花红胜火”,以火红的花朵比喻江花的红艳,再通过“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将碧绿的江水与蓝草相比。这种比喻和映衬的手法不仅使得色彩更加鲜明、生动,而且增强了全词的艺术效果。
2. 烘染与映衬
在“日出”、“春来”两句中,诗人还运用了烘染和映衬的手法。春来百花盛开,已经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这种烘染与映衬的手法使得全词的画面感更加强烈,给读者带来了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
3. 点染与铺陈
诗人在描绘江南春景时,还巧妙地运用了点染和铺陈的手法。他通过“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点染出江花的红艳;再通过“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铺陈出江水的碧绿。这种点染与铺陈的手法使得全词的画面感更加饱满、丰富,给读者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
背景与创作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
- 上一篇: 轻松操作!如何用联通积分快速兑换话费
- 下一篇: 海带的美味烹饪秘籍,让你爱不释口!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12/23
-
12/23
-
12/23
-
12/23
-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