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文言文精准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注释:
东游:到东方游历。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弧形。
及:到。
则:就。
盘盂(yú):过去吃饭用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裁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同“智”,智慧。
译文赏析: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两个小孩子讨论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故事。两小儿在辩论太阳远近时,各据理力争,理由似都充分,但都不能以对方为是,这是因为所持标准不同,即所谓“标准多元而真理只有一个”。极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人哑口无言。从“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可以看出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善于观察,敢于提问,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
“孔子不能决”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孔子不能作出判断时,明确地说自己不知道,这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可贵的诚实品质。实际上,太阳无论在早晨还是中午,距离地球的远近都是一样的。
对于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所选的参照物不一样:一个小孩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把太阳当作静止的东西看待,而且以自身为参照物,早晨从地面上看太阳,它离地面似乎近一些;中午从天空中看太阳,就显得远一些。实际上,由于地球的自转,早晨和中午,太阳与地面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未改变。另一个小孩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他把太阳当作运动的东西看待,而且以地面为参照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地面开始有了温度,却凉爽,因为此时地面上的热量少,太阳辐射给地面的热量刚刚开始被地面吸收,但地面温度还低,所以是凉爽的;而到了中午,太阳辐射给地面的热量多,地面吸收后温度迅速升高,所以感到热乎乎的。此时地面温度已高,太阳辐射给地面的热量虽多,但主要是被地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出去,空气温度升高的并不多,所以我们并不会感到太热。
两个小孩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说明他们对客观事物都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对客观事物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思考、理解。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学者的极力赞赏。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学习态度,在那个时代已难能可贵。当孔子听到两个小孩子争论太阳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而且各说各有理时,竟一时无法决断。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首先说明孔子一贯提倡的“不耻下问”做得十分好。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言行,充分说明了他的实事求是,
- 上一篇: 如何查询计算机一级考试成绩
- 下一篇: 轻松掌握:如何查看电子邮件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10/31
-
10/31
-
10/31
-
10/31
-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