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冀中的地道战〉:任丘背后的传奇故事》
《冀中的地道战》中的任丘,是河北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八年抗战中,日军为了把任丘变成其“大东亚圣战”的基地,始终派重兵驻守,频繁进行“清剿”和“扫荡”。在这片土地上,任丘人民在中国我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地道斗争,创造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地道战术。
地道战,是平原地区抗日军民对敌作战的一种有效形式。任丘的地道,以其工程巨大、构造巧妙以及在对敌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载入了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
地道战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1939年3月20日,日军侵占任丘城,并在一些公路沿线的村庄及人口较集中的大村镇建立了据点,不断对周围村庄进行扫荡。为了躲避敌人的骚扰,群众开始挖洞、垒夹壁墙,这就是最初的“蛤蟆蹲”。这种地洞虽然简陋,但在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斗争形势的日益残酷,“蛤蟆蹲”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洞内回旋余地小,一旦被敌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任丘人民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把斗争的火焰烧得更旺。1940年至1943年,日军对冀中人民进行了最野蛮最残酷的镇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多次“扫荡”“蚕食”“清剿”。为了对付敌人的进攻,中国我党的正规部队暂时转移到外线作战,而敌后游击战争则更加艰难地坚持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地道斗争在任丘开展起来。
县委对地道斗争进行了集中统一领导,分地区包干,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全县332个村都挖了地道。然而,最初的地道都是直筒的,没有防毒、防烟、防水设施,洞口也隐蔽得不好。这种地道虽然比“蛤蟆蹲”安全得多,但还不十分保险。敌人往往采用灌水、放毒瓦斯等手段破坏地道,给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
面对敌人的破坏,任丘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更加坚定了斗争的信念。县委根据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1942年开始,又发动全县人民对地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改造后的地道分干道和支道,干道一般高1.5米,宽1米,顶部离地面1—2米,支道密如蛛网,连着干道和各家各户。堡垒户的地道与干道有一墙之隔,紧急时才与干道挖通。地道内有办公室、会议室和供临时休息和回旋调头用的休息室。改造后的地道还较好地解决了防毒、防水、防烟以及洞口隐蔽等问题。
青塔乡张各庄村的地道就是改造后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地道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通道相连。通道有翻眼,设在上层地道口的叫上翻眼,设在下层地道口的叫下翻眼。敌人在其中一层地道放毒,只要到另一层,把翻眼堵上,即可平安无事。对洞口的伪装也很巧妙,有的开在牲口槽下面,有的开在墙下,还有的开在锅台下、炕洞中、粮囤下、水井中。为了防敌发现洞口后进入地道,在洞口下面还设有陷井,陷井内栽着尖木桩或尖刀,陷井口有翻板。敌人进入地道踏上翻板会立即翻入陷井中,被活活扎死。
改造后的地道使人民的生命财产有了更大的保障,但斗争实践告诉人们,要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就不能只考虑如何保存自己,还必须考虑如何主动地消灭敌人。1943年后,日军太平洋战争失利,从华北抽调大批兵力南下,放松了对冀中地区的控制。冀中区党委根据对敌斗争出现的大好时机,号召“地道斗争与武装斗争、爆炸运动密切结合”,利用地道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
任丘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冀中区党委的号召,把原来只为躲藏、防御的地道,改造成为主动打击敌人的战斗堡垒。从此,任丘的地道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战斗地道。战斗地道除保留原地道的功能和特点外,为便于战斗人员在地道里运动,地道的高度、宽度都加大了,还增添了射击孔和瞭望孔。在改造地道的同时,对村落也进行了改造,构筑了高房工事。
傅家村、陈王庄、史村等地的战斗地道就是任丘当年的典型代表。傅家村战斗地道的特点是与民用地道分开,地道里有单人掩体、作战室,在街道、路口的墙根下、碾盘
- 上一篇: 古文新解:两小儿辩日,智慧碰撞的文言对话翻译
- 下一篇: 草字创意组词,精选两例
火爆游戏玩不停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11/22
-
11/22
-
11/22
-
11/22
-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