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匡衡凿壁借光:原文、详细翻译及注释

时间:2024-10-25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匡衡凿壁借光:原文、翻译与详细注释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凿壁借光:原文、详细翻译及注释 1

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来照明。邻居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从而得以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家中富有且藏书众多。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求报酬。主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匡衡回答说:“我希望能够读遍您家的书。”主人听后非常感动,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

匡衡凿壁借光:原文、详细翻译及注释 2

详细注释

1.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

2. 勤学而无烛:匡衡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无钱购买蜡烛供晚上照明学习

3. 邻舍有烛而不逮:邻居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匡衡的家里。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4. 穿壁引其光:匡衡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邻居家的光亮。穿,凿。壁,墙壁。引,引进,引来。

5. 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用书映着透进来的光亮来读书。以,用。映,映照。

6. 邑人大姓文不识: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邑人,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7. 家富多书:文不识家中富有且藏书众多。

8.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匡衡就到文不识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求报酬。与,给。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偿,报酬。

9. 主人怪问衡:主人对匡衡的行为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怪,对……感到奇怪。

10.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匡衡回答说:“我希望能够读遍您家的书。”愿,希望。得,得到。遍,尽。

11.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主人听后非常感动,就把书借给匡衡。资给,资助给,这里指借给。

12. 遂成大学:最终匡衡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遂,于是,就。大学,大学问家。

背景故事与详细解读

西汉时期,匡衡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但他自幼好学,渴望能够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然而,由于家里穷,实在没有钱供他上学堂。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那个时候的书都是十分贵重的,只有有钱人家才有。为了能读到书,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匡衡就跑到那户人家,见到主人后,一边作揖,一边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我给您家干活。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主人看到匡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一时被深深打动了,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匡衡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匡衡心里难过极了,却无计可施。

一天晚上,匡衡从外而回家,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索来摸索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